京风墨韵——张仁芝笔下的北京胜景
主办单位
北京画院
承办单位
北京画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
北京京海墨韵艺术馆
展览时间
2019年12月5日——12月14日
展览地点
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嘉宾签到
活动现场
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北京京海墨韵艺术馆协办的“京风墨韵——张仁芝笔下的北京胜景”,于2019年12月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张金卫主持了开幕仪式。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北京美协名誉主席、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北京画院副院长杜军山,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马新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北京画院理论家孙克,中国美协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副院长赵准旺,北京文史馆前副馆长杨遇泰,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术处处长白振奇,荣宝斋原副总经理雷振方,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中心主任杨华山,中国对外友协画院名誉院长、国家画院一级画家龚文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段铁,原首都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金廉绣,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会长刘伯朗,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陈克永,中央美院教授王同仁,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涵,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孙新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傅以新,清华美院教授宋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韦红燕、汪港清,北京印刷学院教授荆鹏举,北京京海墨韵董事长王杰,江西南昌画院创作室主任范立礼,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办公室主任徐桂德,北京画院老画家王挥春、王庆升、杨达林、王培东、赵志田、金连经、温瑛、刘德舟、吴茜、杨瑞芬、高晨阳,书画艺术界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杜颖、刘汝阳、杨曾威、崔志斌、于恒希、常煜、刘志奇、程茂全、任宇、吴马、李宗原、寇卫华、刘洪饶、袁圆、任永兵、刘凤娇、秦昭、黄汇珍、谢胜明等,首都新闻媒体记者梁琴、张旭、李荣、任红天、白鹭等三百余人出席开幕式。
现场活动
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国际中国书画家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张金卫先生主持开幕仪式。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北京美协名誉主席、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先生首先致开幕辞。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马新林先生致辞。
清华美院教授宋涤先生致辞。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北京画院理论家孙克先生致辞。
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陈克永先生致辞。
北京京海墨韵董事长王杰先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张仁芝先生致谢辞。
学生代表中国美协理事段铁、福建甫田市美协副主席徐国雄、河北任丘市美协主席王亚顺、中国建材报原文化部主任张华中向张仁芝夫妇献花,感谢师恩,衷心祝愿张老和夫人健康长寿。
媒体采访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北京美协名誉主席、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马新林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北京画院理论家孙克
中央美院教授王同仁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副院长赵准旺
清华美院教授宋涤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画家、王雪涛纪念馆馆长温瑛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段铁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张仁芝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北京胜景为主题,汇集了张仁芝先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创作的作品共计52幅。张仁芝先生是北京画院优秀山水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丰硕的艺术成果及创作经验可为当代山水画创作带来积极的启示意义。
张仁芝先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承李可染、蒋兆和、宗其香以及北京画院传统派著名画家。其中,李可染先生的创作理念对张仁芝先生影响尤为深刻。在过去的几十年山水画创作中,张仁芝先生一直谨记师训“面对现实,面向生活”,“以意描绘,欲颂祖国山河之美”,他所描绘的名山大川,皆以坚持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的方式,当场落墨,比传统画家更加重视现场的感受力,抓取物像的真气与神采,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追求不断地变化。
张仁芝先生将北京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进入二十一世纪,他连续七次参加北京画院和北京市美协共同举办的北京风韵系列画展,积极投身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写生,积累了大批关于北京题材的优秀作品。此次展览的作品有表现北京皇家园林的《紫禁城全景》、《颐和园佛香阁》等,有以北京中轴线为创作主题的的《景山望钟鼓楼》,有体现北京及周边地区自然风貌、名胜古迹的《玉带夏日》、《十渡晴岚》、《香山夏日》等,以及反应新时期北京城市的建设的《施工中的北京南站》。他将自己对北京的热爱及鲜活的体验融入到苍劲的笔墨之中,使得传统山水画生发出了新的意境。
此次展览副标题中提到的“胜景”,亦指艺术创作中对“胜景”的营造,这其中除了画家对客观美好景物的描摹,更多的归功于艺术家在心灵上的再创造。张仁芝先生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观察北京的一山一水,关注北京的巨大变化,用心体悟,深入思考,将自己眼中的山水升华为胸中的山水,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墨韵胜景。
“我画北京”主题讲座
2019年12月6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报告厅举行了“北京画院老画家张仁芝先生谈‘我画北京’主题讲座。
张仁芝先生从五十年代初来到北京,在北京学习和生活了六十多年,北京已经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对北京有着深深的感情。他爱北京的古都风情和自然风光,他用画笔一直描绘着他爱的北京,创作了许多佳作。
在本次讲座中,张仁芝先生和听众们分享了他如何画北京的皇家宫殿、皇家园林、名胜古迹、新建筑新风景,以及他是如何去挖掘和寻找北京的文化印记和形式美感的,又是怎样用他的画笔去记述北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的。在讲座之前,张仁芝先生还和听众们一起分享一段他画北京的视频。
张仁芝先生在讲座中所谈内容,对从事绘画创作的人来说将是很好的启发和经验。
活动部分照片采用北京青年周刊梁琴女士《名家翰墨》,特此表示感谢。
艺术家介绍
张仁芝: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1935年生于河北兴隆,祖籍天津市蓟县。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1965年起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
接受过严格的西画写实训练和中国传统书画笔墨程式双重营养,重视写生,从山川景物鲜活感受获得创作灵感,通过提炼、概括,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采用相应的笔墨语言加以表现。技法特点是侧重发挥笔线功能,与泼墨泼色画法并重。
作品入选第三、四、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及各类重大画展、综合艺术展、学术邀请展,多次获奖。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7次,出版作品集二十余册。各类美术类画集及多家报刊有作品发表,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国家画院、钓鱼台宾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及部分省市艺术博物馆、名人纪念馆收藏。
前言
北京画院自建院以来,寒暑六十余载,一直以“传承中国传统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目标和任务,张仁芝先生便是传承北京画院传统文脉的众多优秀山水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张仁芝先生于1962年进入北京画院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直到1995年退休,他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山水画作品,丰硕的艺术成果已经成为后辈们的学习榜样,其创作成果为山水画创作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给予我们启示。
仁芝先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承李可染、蒋兆和、宗其香先生并向北京画院传统派著名画家请教学习。其中,李可染先生的创作理念对张仁芝先生影响尤为深刻。“面对现实,面向生活”,“精读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在过去的几十年山水画创作中,张仁芝先生一直谨记师训“以意描绘,欲颂祖国山河之美”,他所描绘的名山大川,皆以坚持对景写生與心灵感悟,強調意境的表達與精妙的笔墨相结合,注重全面的艺术修养。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追求不断地变化。
仁芝先生将北京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游历了祖国山河、开拓眼界和格局之后,退休后的张仁芝先生更是将创作的内容重点转向了自己居住生活六十多年的北京城。他的笔下有北京独有的皇家园林,有气势磅礴的中轴线,有一天当中的晨钟暮鼓,也有四季更迭里的后海、香山、颐和园。他坚持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写生经验一以贯之并強化心跡,没有因为对故乡的熟悉而丝毫减弱作为自己的创造力和感知力,让鲜活的主观感受融入到苍劲的笔墨之中,使得传统山水画生发出了新的意境。
美学大家王国维讲过“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艺术创作中对“胜景”的营造,除了画家对客观美好景物的描摹,更多的归功于艺术家在心灵上的再创造。
此次仁芝先生的“京风墨韵”画展,他用笔对北京城魅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是自己眼中的山水转变为胸中的山水的一种升华,重新赋予了人文精神。艺术家往往对身边生活中所见到的习以为常,对远离自己的东西更感兴趣。张仁芝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几十年观察北京的一山一水,关注北京的巨大变化,用心去体悟,用作品表现了他的情怀,他的文化自信与对中国画的思考与实践,硕果累累,令人敬佩!
什么样的作品能夠传世呢?我想:只有表現时代的,有自己獨特风貌又有笔墨传承及人文內涵的作品才能让人认可和流传。仁芝先生让我們见到了有亲切感有温度的作品,实為幸事。
祝仁芝先生老當益壯,再创佳作!
王明明
作品欣赏
自景山万春亭俯瞰紫禁城全景
施工中的北京南站
人如漫步画中游
景山冬雪
景山望钟鼓楼
十渡晴岚
曹雪芹故居
西山云起
颐和园佛香阁
泡桐小院沐春风
清凉世界
暮韵
早春时节
北京的中轴线之一正阳门
塔林秋色
万古长青
春天不再遥远
公园一角
校园夏日
庭院之冬
太液池上飘荷香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